#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四个表现: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社会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 社会实践推动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知,归根结底是为了用这种科学的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 [选择题]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知,归根结底是为了
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认识的主体
- 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 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具有社会性;具有历史性;具有能动性。
- 突出特点:具有能动性。所谓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是说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而是对认识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 结构: 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 认识的客体
- 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的对象。
- 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 认识客体的性质
- 具有客观性;具有对象性: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知客体;
-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 实践关系,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 认识关系,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
- 实践关系,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认识论)的对立
**反映论**
指人的认识是从归根到底是从客观物质世界来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先验论**
指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限于经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即所谓“圣人不行而知”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识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 机械的反映论: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为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认识论)的对立
- [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与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承认认识的过程是
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 [选择题]在认识论上,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选择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是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理论:认为感性经验靠不住,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以信赖的,是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且必须符合实际
- 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 [选择题]理性认知的三种形式是
概念、判断、推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公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实践->认识->实践
- [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选择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的反复性
- 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 认识主体条件的差异性
-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是统一的,其次是历史的。
总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这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
#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及其属性
- 真理和谬误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 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真理与谬误互相排斥
-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起来只是想同一个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 真理的属性
-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某一正确的认识是在“一定深度”和“一定广度”上而言的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导致否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导致人认识的僵化。
#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 用圣人、伟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是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具有历史性
#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价值是指客体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者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 真理具有再认识功能
-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 [选择题]在真理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选择题]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在于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选择题]真理是有价值的
- [选择题]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国家层面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社会层面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个人层面
#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曾把这一思想路线简要地概括为“实事求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 “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 [选择题]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的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