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四个表现: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社会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 社会实践推动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知,归根结底是为了用这种科学的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 [选择题]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知,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 认识的主体
    • 含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 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 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具有社会性;具有历史性;具有能动性。
      • 突出特点:具有能动性。所谓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是说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而是对认识客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 结构: 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2. 认识的客体
    • 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的对象。
    • 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 认识客体的性质
      • 具有客观性;具有对象性: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构成认知客体;
  3.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
    • 实践关系,指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
    • 认识关系,指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
  4.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认识论)的对立
      • **反映论**指人的认识是从归根到底是从客观物质世界来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先验论**指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限于经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即所谓“圣人不行而知”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 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
      •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识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 机械的反映论: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理解为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 [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与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承认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 [选择题]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 [选择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 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分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
    •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是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唯理论:认为感性经验靠不住,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以信赖的,是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3.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且必须符合实际
    • 必须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 [选择题]理性认知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半: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公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实践->认识->实践

  • [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选择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 认识的反复性
    • 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 认识主体条件的差异性
  2.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 -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3.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首先是统一的,其次是历史的。
    总之,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这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

#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 一、真理及其属性

  1. 真理和谬误
    •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 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 真理与谬误互相排斥
      •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起来只是想同一个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2. 真理的属性
    •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某一正确的认识是在“一定深度”和“一定广度”上而言的
      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导致否认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从而导致人认识的僵化。

#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 用圣人、伟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 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是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具有历史性

#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价值是指客体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者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2.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 真理具有再认识功能
    •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 [选择题]在真理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选择题]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选择题]真理是有价值的
  • [选择题]真理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国家层面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社会层面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个人层面

# 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 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曾把这一思想路线简要地概括为“实事求是”。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 “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 [选择题]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