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1. 商品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小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的条件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交换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
      • 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所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 所以,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 从它所附着的不同生产力方式来看,历史上存在着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 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如粮食可以充饥。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
      • 价值: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如木匠的劳动生产出木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 [选择题]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 4.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 具体劳动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生产商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的商品中,构成新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 抽象劳动凝结到新生产出的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价值,是商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
      • 一个商品的价值 = 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转移而来的新价值 + 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 物化劳动。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是以物化劳动形式存在的价值,物化劳动又称为过去的劳动,它是指以生产品形式存在的已凝结在产品中的劳动。
      • 活劳动。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是由活劳动所创造的。活劳动就是指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 5.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上的差别,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
      •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 [选择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1.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2.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劳动熟练程度;两个方面决定
      •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
        •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是聪明人的发明,也不是人们协商的结果。
        • 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 2.货币的职能
        •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选择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 1.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双重性形成的条件
    • 2.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及其表现
    • 3.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 1.货币转化为资本
      • 货币并非从来就是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 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值。
      • 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选择题]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2.劳动力成为商品
      •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 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 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 二是劳动者繁育后台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 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劳动过程。
    • 2.价值增值过程
      • 价值构成:工人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出产品中,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工人所支出的活劳动创造出新价值,也构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 剩余价值的产生: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 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资本的本质
      •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面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劳动力
    • 3.剩余价值率
      • 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1.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选择题]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达到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选择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3.资本积累

    •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 [选择题]资本积累的后果

      •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 3.严重的贫富两级分化
        • 一方面,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务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 另一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工人阶级,却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遭受着失业和贫困的折磨,生活极不安定。
        • 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 第三节、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 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 单个资本: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生产企业的资本,都在生产过程中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运动,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这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
  • 单个资本的循环
    • 购买阶段
    • 生产阶段
    • 销售阶段
  • 单个资本的周转
    • 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这种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1.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
  1. 剩余价值的分配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 农业资本和农业利润及地租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选择题]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 1.君主立宪制: 议会君主制、二元君主制
    • 2.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又称为内阁制)和总统总和制两种类型。
    • 3.专制独裁制
  • 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 1.一党制
    • 2.两党制
    • 3.多党制
  • 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
  • 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最高权利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1.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 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 1.资产阶级的人生观
    • 2.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 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